「維修、循環再生與都會型社造的發展:社造30年的反思觀點 」講座

維修、循環再生與都會型社造的發展/社造30年的反思觀點」座談

文/二胡彥 | 攝影 / ken

自18世紀發起工業革命後,大量產品可以機械化製造,大幅改善人類生活的便利性,且大量勞動人口聚集也加速都市化發展,相應而生的服務業也因此蓬勃發展起來。然而,大量生產所造成的外部成本除了環境汙染、荒漠化、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降低等自然問題外,貧富差距擴大、資源分配不均、權力不平等、治安動盪等社會問題也在現代化的發展下慢慢浮出檯面。當國際意識到這些問題時也紛紛立下各種條約,以此約束政府去督促企業在發展的同時,希望將環境與社會的影響降到最低,並做出對其補償的行動。

而在臺灣民間也有自發性組織在為環境及社會付出努力,這次主要對話聚焦在:運用適切科技幫助社區便利的技術力、運用循環經濟創造弱勢就業機會的社會力以及匯集各方才能及資源的網絡力。

發展符合各處社區需求的科技,不讓環境成本債留子孫

曾為工業技術研究院的竹科工程師,後來全心投入發展「社區協力農業」的陳建泰老師,解釋科技除了大眾狹義的電子工程外,傳統的陶藝、木作也是科技的一環,他們都是工藝和技術的組合,並且認為科技應用須以當地情境脈絡(地理、文化、政治)、當地可負擔(就地取材、合理價格)、當地有能力維護以及最小化環境衝擊,這就是「適切科技」的定義。

臺灣的農業技術雖然在世界前段班,但蔬果供需分布嚴重不均,導致交通運輸成本提高,偏遠山區為了蔬果生產施用農藥、肥料,進而衝擊到當地原有的生態和下游居民的用水安全,因此建泰老師提倡要讓最不好運送的蔬果類改到城鄉交界邊緣,以最小化交通運輸成本及環境生態成本,並且鼓勵民眾在自家做廚餘堆肥,建泰老師也表示大多數住戶因為擔心會吸引害蟲造成惡臭髒亂而抗拒,不過也很樂觀地說:「還是有不怕髒亂的民眾願意嘗試,若他們成功的話,還能輔導其他加入的夥伴如何操作,進而發展都市型農業。」並說道:「很多電器行廣告都在推銷廚餘機,但即便處理後還是不能直接當做有機肥施用,看似優雅的設計其實滿愚蠢的,所以居家堆肥是目前臺灣需要的適切科技」

將廢棄資材再生附加價值,幫助婦女重拾生活自信

全臺灣高密度的咖啡消費市場,造就大量的咖啡豆需求,也因此在包裝運送咖啡豆時所用的麻黃袋在這商業行為中不斷地被製造出來,卻無法充分回收運用,徒增囤積及清理成本。蘆葦女力執行總監洪寧分享,女力多年來利用裝完咖啡豆所剩下的黃麻袋,結合青年設計師的靈感和社區內中高齡婦女的裁縫技術,轉變成時尚環保的手提袋、手搖杯袋、拉鍊收納袋、錢包、文具包、圍裙、杯墊、盆栽移植袋等再生商品,並與路易莎咖啡和其他小型店家合作上架,不僅減少生產後的廢棄物,也幫助提升合作店家的企業形象,更幫助了青年設計師以及中老年或全職婦女找到工作機會的三贏局面,促成循環經濟。

除此之外,他們也意識到45-65歲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例較同齡區間的男性高,蘆葦女力所屬的春芽公益創新發展協會,也提供了受憂鬱症所苦的婦女們表達性藝術治療。為了因應淨零碳排政策,協會先從婦女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電費、瓦斯帳單切入,教導她們如何計算碳排放,得到了非常熱烈的迴響,因為看似小事,但大家都願意盡己所能,隨手在生活上節能又省錢!

提供協作平台,用信念的菌絲串起一片社造的森林

長期投入社造行動的黃芳惠老師,起初認養古風里小白屋,並建立社區共作基地提供附近居民修繕家電、家俱的服務,後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合作,投入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OpenGreen兩項計畫,吸引不同領域的夥伴一同踏進社區營造與空間改造的行列,之後租用了曾為國軍福利站的萬華南機場整建住宅二期地下室,整建後成立一碼村,吸引了有著同樣認同的民眾、社群、組織一起進駐,透過共作的過程,迸發出許多行動的想像,因此去年成立了淨零小屋平台,讓大家可以互助交流,逐漸串起社造的網絡,其中有曾經來一碼駐點的蘆葦女力,現在則有社區實踐協會的大水溝二手屋和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進駐一碼村。

除了共作基地外,還串聯了大同區仁安醫院、大安區芒果香草園、內湖區銀髮新創活力中心萬華社區小學寶藏巖寶村、中正區河神的丸子、永和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等社區據點,還有長期投入社區淨零行動的小家電維修所、老時尚、棧戀棧練、好森、社區營造學會、共耕食代、林森雜貨等社群團體,透過不同社會組織的共作,讓每個空間活絡起來。透過實用、低門檻、創新的淨零行動,建立新的社會支持網絡。

芳惠老師說:「社造走到30年後,接下來就要從內在工程改變開始,回到開始探索自己,說服自己、愛自己來當作出發點,就能看到自己改變的開始。」或許很抽象,比如說應對外界無限地變動,自己若能在過程中比別人更能適應改變,自己就能協助別人更多,別人獲得協助而改變,又能協助更多的人,才能將網絡一個個連接起來。

政府部門接納民間新觀念,盼未來有機會一一實踐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總工程司─詹育齊表示:「我們對樓宇空間的改建與開放並非只有樓宇本身,而是對整個周遭環境跟產業會如何改變,甚至是有更多可行性發生。就像萬華一碼的執行方式,大家可以來修電器、將二手物品循環再利用等,但這些不是只有社區內可以使用,而是一種經濟模式的發生。假若未來南機場整建住宅二期要更新的話,我們就會和一碼商討配合才有辦法將這項產業模式納入空間設計中。」

對於往往在前期得到政府補助後改建、修建或整建的住宅,到後期因為維護成本過高而成為後續的大問題,就能導入適切科技和共作基地的概念,讓維持社區機能的人才居住在附近,藉此降低找尋維修人力所消耗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以及維修技術的落差。

為了促進社區間的擾動,都更處在各個新建設宅都有開放一定比例的青創戶申請入住,藉由青創戶辦理對外以及住戶間的活動,增加社造網絡的連結。

‧ 主持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楊志彬秘書長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 李屏副研究員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詹育齊 總工程司
‧ 技術力|蕃薯藤社會企業有限公司 陳建泰 研究員
‧ 社會力|春芽公益創新發展協會 洪寧 執行總監
‧ 網絡力|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芳惠 總監

nzhh
nzhh

我們是一群在都市的行動者。那些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記憶和脈絡就如同遺失的麥穗,我們躬身實作,讓他們重新落地生根。

文章: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