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腳底開始的改變:一雙襪子,走進綠色的路上

今年「淨零小屋」成為國科會「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計畫」的中介組織之一,透過國科會的介紹,我們認識了今年也入選「公民團體創新示範與沙盒計畫」的富利紡科技魏英斌先生。

在第一次見面會議中,魏先生拿起手中那雙不起眼,也不花俏的黑色襪子,語氣堅定地說:
「它,會是我們想像中,未來穿過的舊襪子,再一次被賦予新的樣子。」
說話的語氣,像是把一個念頭藏在手心,捧給你看。

他手上的襪子,是由 100% 單一材質——全聚酯纖維(Polyester)製成的襪子。不混棉、不混尼龍、不混彈性纖維,從布料、車縫線、包裝到標籤,全都能回收、再製、再穿上身。這不只是一場產品創新,也可能是一場產業鏈的重新起點。

▲ 它,會是未來穿過的舊襪子,再一次被賦予新的樣子。

舊衣服去哪了?

我們大概都知道,塑膠是地球的大麻煩,但不一定知道,排在塑膠之後的,其實是我們每天穿在身上的衣服。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約產出超過 1.2 億噸的紡織廢棄物,而真正被回收再製的比例,不到 1%。這樣的數字聽起來也許抽象,但當我們知道每一件「不想再穿」的衣服,有 99% 都可能變成永遠的垃圾,就能理解這問題有多龐大。尤其是那些看起來柔軟、實用又便宜的襪子,穿一陣子就鬆掉、破洞,然後,被丟進垃圾桶,最終可能送去焚化爐,或者被出口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像沒人問津的行李,靜靜地消失。

但焚燒不是真的結束,那些看不見的毒物、碳排,依然會流進空氣裡,黏在我們一起呼吸的日子裡。

▲ 焚燒不是真的結束,那些看不見的毒物、碳排,依然會流進空氣裡,黏在我們一起呼吸的日子裡。 Photo by Katie Rodriguez

「不是沒人回收,而是無法回收。」當前市面上的服飾,大多由多種材質混紡製成,例如棉加聚酯、尼龍加彈性纖維,一旦進入回收流程,這些材質無法有效分離,就無法重製成新的原料。

甚至連縫線、彈性帶、LOGO印刷墨水,拆也難,煉也難,只要有一處不是同材質,就會讓整件衣物的回收失敗,最後多半只能「報廢」。

另外,舊衣回收的問題不只是材料複雜,還卡在一個營運上走不長的循環體系。品牌商怕成本增加,政府政策還在慢慢摸索,產業鏈彼此不夠信任,一切都像在岸邊猶豫的跳水者,一直跳不下去。

▲ 整個舊衣回收的循環體系,都像在岸邊猶豫的跳水者,一直跳不下去。Photo by Arawark chen

循環設計:不只是產品,而是系統

這也是為什麼,富利紡科技選擇從「襪子」開始。「因為襪子是大多數人每天都要換的東西,消耗量很大。既然這麼常被丟,那我們就從這裡做起。」

從材質設計、製程開發到回收通路,這雙襪子需要重新思考了整個供應鏈:

  • 單一材質(Mono-material)設計:確保襪子在使用完畢後可以整雙回收、熔解、重新抽紗。
  • 可追溯的物流系統:每雙襪子上都印有回收 QR code,使用者掃碼即可了解歸還流程與回收地點。
  • 封閉循環回收場域:與回收廠、再製工廠建立合作機制,確保回收回來的襪子不只是被燃燒或填埋,而是真的回到生產系統。

「我們不是做一雙環保襪,是在打造一個可循環的生產系統。」魏先生說。

「襪對襪」:一場從腳下開始的革命

魏英斌先生,是紡織界出了名的「纖維職人」,曾經做出無數件熱賣的機能衣、運動襪,也供應過國際知名品牌。他從最根本的材質開始著手,試著打造出一種全聚酯纖維的襪子——只有一種材質,這樣,才能真正被回收、再製、再用。

簡單來說,就是你穿破的襪子,不再是垃圾,而是可以重新變回一雙襪子的材料。

這雙襪子摸起來,比棉襪來得滑一點、緊一點,但穿在腳上,那股回彈的Q勁,像踩在軟軟的地毯上,既輕巧又舒服。它透氣、快乾、不太容易染上異味。更特別的是,它的纖維不太會掉屑,微塑膠問題也隨之減少——海裡的魚,可能都會偷偷鬆一口氣。

公平,不只對人,也是對資源

甚麼是「更公平的系統」? 不只是勞動者的待遇或消費者的選擇權,而是希望整個產業鏈——從設計端到製造端、從使用者到資源端——都能重新被看見、被尊重。

在現行的快速時尚體系下,設計師不會考慮產品的回收,工廠為了壓低成本選擇混料,消費者只追求便宜與流行,資源從未被善待。這樣的體系對誰公平?對未來世代公平嗎?

如果有一天一個可追溯、可回收、可再製的體系被建立起來,那也許就有機會讓「產品生命的終點」也能成為下一段旅程的開始。

衣服之外,那些看不見的合作

而要完成這個循環的實驗,靠的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堅持。

於是,他找上了位於萬華的「一碼村」,一個同樣積極在社區行走推動淨零行動的社區組織,平常就會陪伴長者、支持弱勢。現在,他們也成了這條綠色循環中的一部分,負責把回收回來的舊衣,一件件整理、分類、去除雜質——就像是幫舊衣「梳頭」,讓它們整齊又清爽地,準備好再上路。

收衣的方式,也是經過了思考與打磨。暫時不做分散的個人回收,而是選擇跟社區、團體或企業合作,放置固定的回收箱,由專人來統一收運。這樣一來,整個流程更穩定,也更有效率。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去找回收站,但如果是在每天經過的地方、多走一步的距離,就能一起完成。

從一雙襪子開始,穿出下一個世界

這個願望不小 ——,希望有一天,全世界的運動品牌,像 Nike、Adidas,他們的襪子都能由台灣來生產,還要是100%可以回收的版本。

這不是幻想。其實台灣的機能布料早已是世界有名,有七成的高機能布料,來自我們這座島嶼。如果我們願意在這條綠色路上再往前一步,不是靠口號,而是靠那種「這件事做得好像也沒什麼人發現,但做了就是會好一點」的堅持,我們真的有可能改變整個世界襪子的命運。

當我們今天站在商場燈光明亮的試衣間裡挑選一件衣服,很少有人會想:「它的終點在哪裡?」但這雙襪子正在用它的行動提醒我們:每一件衣服都應該有下一段旅程。

這不是一句理想主義的口號,而是一個準備上路的系統、一場以襪子為起點的綠色工業革命。而你穿上的,不只是襪子,而是一種新的生產與回收方式,一種對未來更有信心的生活選擇。

也許,從今天起,襪子可以不只是「穿破就丟」,而是,穿著它去走一段有意義的旅程——然後,再讓它繼續走下去。

文字 | KEN (林輝順)

nzhh
nzhh

我們是一群在都市的行動者。那些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記憶和脈絡就如同遺失的麥穗,我們躬身實作,讓他們重新落地生根。

文章: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