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物一同再生,傳播廢布重生知識火種的「一碼縫紉班」

文 / 余宗翰

在台北這個大都會裡,有一群人「與物一起再生」,並在舊物再生的過程中,達成減碳的目標。林慧雯老師帶領一群弱勢婦女在南萬華的一碼村,以針線確立自己的價值,同時努力地建置綠色供應鍊,期盼在大量衣服被遺棄的快時尚潮流裡,可稍稍減緩衣料浪費的速度。

▲ 一碼IMMA嘗試透過婦女培力,在都市中建構服飾的綠色供應鍊(圖片來源/Ken)

將「舊衣再生」行動帶入供應鏈

▲ 蘆葦女力與路易莎咖啡合作,將廢棄的麻布袋再生改造為不同的產品(圖片來源/蘆葦女力)

一碼的縫紉班致力於媒合與減碳相關的賦能計畫,比如近年來與「蘆葦女力」合作,向路易莎咖啡拿裝原枓的麻布袋子,設計成咖啡杯手提袋,將「再生」行動帶入可創造收入的供應鏈。

近來主婦聯盟也為一碼媒合德明科技大學的USR計畫,提供100%聚脂纖維的庫存布料,給縫紉班製成圍裙,而這些100%聚脂纖維製成的產品,在回收後可由新光紡織廠再製,增進廢棄布料的回收率。

※許多布料混入麻、棉等材質,回收再利用的成本增加,往往無法回收,所以一碼用100%聚脂纖維做圍裙。

計畫不盡順利,但埋下了減碳行動的種子

目前縫紉班約有50人,20%是難以找工作的新住民婦女;30%是須要照料家人的經濟弱勢婦女;10%是身心障礙婦女;其他是從社區大學的學生,以及少部分男性。

▲ 社區婦女們認真投入縫紉工作(圖片來源/一碼IMMA)

林慧雯表示,雖然縫紉班成員熱衷學習,但50位成員裡能接單的不到10位,畢竟接單能力無法在短期間內訓練而成,且成員們有各種家庭因素,更難以穩定接單。

雖然縫紉班大部分成員無法成為減碳計畫下穩定的供應鏈,但只要學會再製廢棄布料的技巧,就可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達到減碳的目的。目前一碼也在盤點縫紉班成員的才藝,做成履歷,盡量給學員創造成就感與收入,達成賦能的目標。

在一針一線中消融隔閡,織起跨越年齡的陪伴關係

落實減碳的社區淨零活動可伴隨著人際互動與心靈療癒等附加好處,許多年長婦女年輕時都接觸過縫紉,縫紉可喚起她們年輕時的記憶,同時與同伴聊天或訴苦,釋放情緒,這些都有助於心理健康。

▲ 縫紉不止賦予了衣物新生命,也織起了人與人的關係(圖片來源/蘆葦女力)

長輩們在縫紉班裡還能展示才華,使原本嫌棄長輩嘮叨的年輕人開始崇拜媽媽或阿嬤,這讓長輩們十分欣慰。

行動可勝過千言萬語,共作創造最溫馨的心理距離,在一碼村的縫紉班裡,人與人、人與物的修復行動未完待續,期待未來還能產生更多可能。

【專題】淨零小屋


人與環境的再生之旅!

以「維修再生」、「惜食廚房」、「舊衣改造」、「都市綠活」四個不同淨零議題出發,帶大家走入都市中的淨零小屋,期望透過這些行動經驗的分享, 能帶來更多啟發,透過大家的行動參與,不斷創造大手拉小手的生活場景,在人與物相遇、共生、共創的互動過程中,重新看見生活的無限想像。

READ MORE
nzhh
nzhh

我們是一群在都市的行動者。那些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記憶和脈絡就如同遺失的麥穗,我們躬身實作,讓他們重新落地生根。

文章: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