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可能被遺棄在角落裡,等待著下一個使命。【棧戀棧練】團隊便是這些廢棄資源的「再生之手」,他們利用巧思和雙手,將「棧板」轉化為功能多樣且美觀的作品。
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曾注意過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環境退化的背後,隱藏著人類活動所帶來的污染和資源過度消耗。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選擇,從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觀念改變開始,是我們必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
食物浪費是一個全球性的嚴重問題,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還加劇了全球飢餓問題。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中,各個環節都存在潛在的浪費,這些浪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忽視。
由於服裝快速的設計、生產、流通與銷售,使零售商得以大量生產更多種類的商品,而消費者則能得到更低廉且多樣的潮流精品。然而這種快時尚對環境帶來的嚴重衝擊是超乎想像的,只是,大部份的人並不重視這個問題。
在當今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面臨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計畫性報廢。
這是一種工業策略,企業故意設計產品的使用壽命,使其在一定時間後失效,且通常是在保固期結束後,以避免支出保固成本。這樣做的目的是促使消費者更頻繁地購買新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的銷售額。這種策略不僅加劇了資源浪費,還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
為了喚起古早台灣人惜物愛物的精神,在市定古蹟「仁安醫院」裡開辦了老時尚俱樂部,帶著對編織有興趣的社區婦女學習針線活。希望學到縫縫、車衣技巧的人可以利用習得的手藝,將遺棄的衣物轉化新生,減緩衣料的浪費,同時也想透過這個行動帶人一起同樂,甚至促成家人的互動,展開更多對話
林慧雯老師帶領一群弱勢婦女在南萬華的一碼村,以針線確立自己的價值,同時努力地建置綠色供應鍊,期盼在大量衣服被遺棄的快時尚潮流裡,可稍稍減緩衣料浪費的速度。
寶藏巖聚落臨萬盛溪畔、逐公館區西南側的小觀音山坡而建,因山中一座名為寶藏巖觀音寺而得名。解嚴後由於軍事管制的取消,寶藏巖聚落人口開始快速增加,雖緊鄰熱鬧繁華的公館商圈區,但卻自成一個世界,意外的保留住這片豐富生態。
萬華社區小學作為一個在地耕耘的社區學習品牌,除了透過營隊活動、走讀導覽等方式,凝聚社區力量,讓更多民眾了解萬華的人文歷史,也關注在地環境與社會永續。
去年起,萬華社區小學申請了台北市都更處的Open Green!打開綠計畫,提出「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 的概念,嘗試在糖廍文化園區內打造一片生態園圃,串聯關注綠生活議題的社群網絡。
說到吃剩的食物或過期的食材,你會如何處理呢?利用地瓜葉染出美麗方巾、將吃剩的果皮做成洗潔液、蒐集居家廚餘變身沃土,甚至在一個盆栽完成生物自體循環,原來「剩食們」的下半輩子還有這些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