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綠活
日常中實踐永續!
都市綠活是一種綜合性的生活方式,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小小的改變,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與未來!
全球暖化與環境惡化的現實!
在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否曾注意過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對環境的衝擊?環境退化的背後,隱藏著人類活動所帶來的污染和資源過度消耗。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選擇,從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觀念改變開始,是我們必需面對的重要課題 。

One Person Who Can Change The World Is YOU!
污染背後的原因與傷害
◇ 空間綠化不足
空氣污染:植物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釋放氧氣,淨化空氣。缺乏綠地的城市,工業廢氣和交通尾氣無法有效散去,導致空氣品質下降,居民健康受到威脅。
熱島效應:城市的水泥和柏油路面吸收並儲存大量熱量,使得城市溫度比郊區高出許多。這不僅增加了空調使用,進一步加劇能源消耗,也使城市中的生活環境愈趨惡化!
◇ 廢物產生
快時尚:快速時尚品牌每季推出大量新款,誘導消費者頻繁購買和更換衣物。這些廢棄衣物大多數最終進入垃圾掩埋場或焚燒處理,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食物浪費:全球每年約有13億噸食物被浪費,不僅浪費了寶貴的糧食資源,還在垃圾掩埋場中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
計畫性報廢:許多電子產品和家電在設計時便被設定了有限的使用壽命,迫使消費者頻繁更換,除了消耗大量資源,也製造了無止盡的電子垃圾,對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 能源消耗與水資源浪費
能源消耗: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報告, 這包括住宅和商業大樓的電力使用、空調系統。
水資源浪費:台灣農業用水佔全國用水量的近七成,但灌溉系統的效率相對較低。傳統的灌溉方式,如溝渠灌溉,常常導致水資源的浪費。而在都市日常生活中則是會因長時間淋浴或管線老舊等因素,加劇了水資源短缺問題。此外,台灣地形複雜,加上降水時空分布不均,使得全國性的水資源調配變得更加困難。

飢餓的現實:數字之外的挑戰
想像一下,超市裡擺滿了形狀完美的水果和蔬菜,但同時卻有上億人每晚都在挨餓。
隨著食物浪費的上升,飢餓問題也在加劇。全球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浪費,卻有10%的人身處飢餓!在台灣,儘管經濟繁榮,但食物過剩浪費,而人們卻挨餓,這種不平衡凸顯了在減少食物浪費和減少飢餓之間縮小差距的迫切性。
START WITH DAILY LIFE
連結日常:該如何改善?

都市綠活不僅是一種生活理念,更是一系列具體的行動,讓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開始,逐步實現多層次的永續發展。
政府與企業層面
- 空間綠化
- 城市更新時,優先考慮現有建築節能改造和維護,這樣可以節省資源、減少建築垃圾。
- 增加城市綠地,減緩熱島效應、降低空氣污染。
- 節能減碳
- 建設公共交通及友善人行路網
- 制定和推行支持綠色生活的政策,如節能獎勵、綠色稅收優惠等。
- 推動15分鐘生活圈實驗計畫 ,鼓勵市民以步行或自行車取代汽機車
- 永續環境
- 鼓勵企業應採用環保、永續生產技術,並制定獎懲機制,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達到循環經濟。
- 推動綠色旅遊,支持在地產業發展,減少旅遊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個人與社區層面
- 空間綠化
將社區的閒置空間再利用,改造成社區空間、城市園圃等綠化空間。
- 節能減碳
- 低碳交通: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或步行,減少私人運具使用,從而降低交通排放。
- 省電省水:使用節能電器,養成良好用電習慣,隨手關燈、拔掉待機電器插頭。並節約用水,循環再利用,減少水資源浪費。
- 永續環境
- 自備環保餐具:外出用餐時,攜帶環保餐具、水瓶,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的使用,減少垃圾產生。
- 參與社區活動:積極參加社區環境綠美化、惜食廚房、廚餘堆肥、資源回收、食農教育環保活動等。
- 綠色行動
- 剩食利用:善用醜蔬果、即期品、剩餘食材製作新菜色,減少食物浪費。
- 二手市集:參加二手市集,購買和交換二手商品、衣物,減少資源浪費。
- 食農教育:通過參與食農教育活動,了解食物從生產到消費的過程,增強對食物的珍惜和尊重。
- 維修再生:維修取代拋棄,你可以試著用工具與雙手,嘗試維修故障物品,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
都市綠活
日常中實踐永續!
都市綠活是一種綜合性的減碳生活方式,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個人到社會,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小小的改變,為自己,也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與未來!

【專題】淨零小屋
人與環境的再生之旅!
專題以「維修再生」、「惜食廚房」、「舊衣改造」、「都市綠活」四個不同淨零議題出發,帶大家走入都市中的淨零小屋,期望透過這些行動經驗的分享, 能帶來更多啟發,透過大家的行動參與,不斷創造大手拉小手的生活場景,在人與物相遇、共生、共創的互動過程中,重新看見生活的無限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