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區搏感情,串起巷弄綠生活——萬華社區小學

文 / 鐘佩鋼

萬華社區小學不是一所真實存在的學校,而是位在糖廍文化園區的古蹟倉庫內,一個約10坪左右的社區共享空間。創辦人陳德君是一位社區規劃師,從學生時代起即在當地長期蹲點,和在地居民有著深厚的連結。為了持續推廣自己熱愛的萬華,舉辦講座、走讀、營隊、工作坊等活動,連結的年齡層跨越小學生到銀髮族,讓民眾透過參與及分享,感受人的溫度、世代的情感、地方的文化與生命力。同時,也與在地組織、商家合作,共同「艋舺甘蔗祭」、「艋舺城市博物館」、「內行藝術祭」、「培根市集」等大型活動,活化社區氛圍與推動社區經濟,將「萬華」作為品牌向外行銷。

▲ 萬華社區小學在糖部文化園區打造了一片生態園圃,期望串連地方關注綠生活的社群(圖片來源/Ken)

串起綠生活的網絡

萬華社區小學作為一個在地耕耘的社區學習品牌,除了透過營隊活動、走讀導覽等方式,凝聚社區力量,讓更多民眾了解萬華的人文歷史,也關注在地環境與社會永續。

去年起,萬華社區小學申請了台北市都更處的Open Green!打開綠計畫,提出「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 的概念,嘗試在糖廍文化園區內打造一片生態園圃,串聯關注綠生活議題的社群網絡。

▲ 年輕的新二代學員參與打造了螺旋花園,並運用自己種植的香料植物製作美味的南洋料理(圖片來源/Ken)

小學和伊甸基金會合力開辦了新住民二代領袖營,攜手年輕的新二代學員在園圃內築起了一個紅磚堆砌的螺旋花園,種植東南亞香料植物,並舉辦盛大的新住民文化市集,讓社區民眾在品嚐南洋料理與體驗遊戲過程中,細細品味異國文化風情。此外,還邀請到樹林社區大學的阿愷老師,為園圃設計了一條東方草藥小徑,以回收來的斷木鋪設種植區邊界,種植射干、仙草、艾草、左手香、薄荷等香草植物。

▲ 生態池內有著豐富的生物的多樣性,並成為台灣原生種魚類復育的空間(圖片來源/Ken)

不僅如此,小學也邀請在太平國小推廣生態農園多年的一銘老師,並說Open Gren社群徵召10多位娘子軍,在一銘老師的帶領下,一天內就打造了一個生態池雛形。之後利用近一年的時間,陸續增添各式水生植物並進行台灣原生小魚復育。迄今,可以在生態池看到瓢蟲、蚱蜢、蜜蜂、金龜蟲、蓋斑鬥魚、蟾蜍、喜鵲、黑冠麻鷺等各種蟲魚鳥獸相繼出沒。在都市裡打造植栽環繞的場域實屬不易,能有個可親近的水塘,更是彌足珍貴。

一個開放空間,創造無限可能

生態園圃建置完成,在地居民與遊客都會前來走走晃晃,好奇地於其中探索,自行開發出五花八門的使用形式,諸如瑜珈、健身、散步、遛狗、野餐、下棋、網美擺拍、植物摘採、生態攝影等。也發生不少意料之外的趣事:有人覺得綠化不夠,主動協助擴充綠植面積;有人覺得生態池空蕩蕩,買了朱文錦放養,甚至有位長輩將家中造景石搬來池中佈置! 園圃的出現,似乎就在不經意之間,於地方居民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這些美好且令人驚喜的經驗,都成為小學持續在社區推動綠生活行動的最好鼓勵,除了提供共享空間、生態園圃等實體場域資源,同時也會善用園圃內的種植收成,辦理種植、採摘、料理應用、食農體驗等活動,並希望這方綠地能打造成與各方關係的交流平台,彼此分享種植、收穫的喜悅,將資源共享、循環再運用等綠生活議題,輕鬆有趣地帶入民眾的生活並加以實踐。

【專題】淨零小屋


人與環境的再生之旅!

以「維修再生」、「惜食廚房」、「舊衣改造」、「都市綠活」四個不同淨零議題出發,帶大家走入都市中的淨零小屋,期望透過這些行動經驗的分享, 能帶來更多啟發,透過大家的行動參與,不斷創造大手拉小手的生活場景,在人與物相遇、共生、共創的互動過程中,重新看見生活的無限想像。

READ MORE
nzhh
nzhh

我們是一群在都市的行動者。那些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記憶和脈絡就如同遺失的麥穗,我們躬身實作,讓他們重新落地生根。

文章: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