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社區的關鍵角色 – 台大根與芽社

當一座城市擁有完善的堆肥系統,便意味著現有廢棄物中有一大部分將不再是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而是極具環境價值與環保潛力的有機資材。同時,社區型堆肥也創造人群交往的機會與場域,是未來韌性社區的關鍵角色。
當一座城市擁有完善的堆肥系統,便意味著現有廢棄物中有一大部分將不再是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而是極具環境價值與環保潛力的有機資材。同時,社區型堆肥也創造人群交往的機會與場域,是未來韌性社區的關鍵角色。
共耕食代是一個致力於推動都市農耕永續循環綠生活的青創團隊,以都市農耕、食農教育為發展核心,匯聚老中青幼,在自家陽台屋頂耕種農作物,居家廚餘成沃土、串連起社區社群微循環型經濟,打破都市藩籬,促進人際交流,建立綠色共好的生活圈。
編按:本文作者為113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原生植物推廣好夥伴」的提案人,再進行一系列的原生植物推廣、外來種移除過程中,發現參與的夥伴大多對植物不甚瞭解,擔心誤除而降低參與意願,因此辦理了「植物偵探速成班」課程,讓大家更加認識一些路邊的植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可能被遺棄在角落裡,等待著下一個使命。【棧戀棧練】團隊便是這些廢棄資源的「再生之手」,他們利用巧思和雙手,將「棧板」轉化為功能多樣且美觀的作品。
寶藏巖文化村位於公館商圈旁,依小觀音山而建,曾是軍事管制區,後形成聚落 。面臨拆遷危機後,轉型為共生聚落和國際藝術村 。寶村柑仔店成為社區中心,促進居民交流 。聚落推動耕種、共食等活動,並舉辦惜食減碳、食農教育等,展現與自然共生的綠色生活 。寶藏巖的轉變,體現了都市中淨零綠生活的可能性 。
位於萬華糖廍文化園區的「萬華社區小學」,一個由社區規劃師陳德君創立的共享空間。它透過多元活動凝聚社區力量,推廣萬華文化與在地連結。近年更積極推動「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計畫,打造生態園圃,不僅串聯綠生活社群,更成為居民與遊客共享、探索的開放空間,創造出意想不到的互動與樂趣,展現了社區營造的蓬勃生命力。
原為中央通訊社的職工宿舍的師大古風里龍泉宿舍,隨著社員們逐漸年老,空間也跟著被閒置遺忘。在地方里長的爭取下,取得使用權,並邀請經營里內「古風小白屋」的單位進駐,從此,打開了圍牆後的芒果香草園,成為萬里飄香的社區廚房。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為新北市府青年社會住宅計畫中的新形態空間實驗計畫,以「分享」為核心理念,希望透過「揪伴計畫」及「駐一起計畫」,鼓勵民眾自主於空間中舉辦各種共享活動,讓空間成為創造人與物自然交流媒介。
不少空間因為土地開發後未進行生態補償,不但降低原生物種多樣性,更是散發出一股生人勿近的氣息,「原生植物推廣好夥伴」計畫即是邀請居民,以行動移除入侵植物,同時也找回人與在地生態的連結。
「鄉野」文化逐漸消逝時,反而在思慕鄉間體驗的城市裡,被重建起來!
台灣大學附近、佔地4頃左右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不只是珍貴的綠點,久而久之竟成為客家耆老的心靈寄託。城市綠洲不只用來比喻「都市中難得的綠點」,心裡對消逝中的文化、生活氣息的懷念,那份珍視之情,也是一種發現綠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