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作者為113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原生植物推廣好夥伴」的提案人,再進行一系列的原生植物推廣、外來種移除過程中,發現參與的夥伴大多對植物不甚瞭解,擔心誤除而降低參與意願,因此辦理了「植物偵探速成班」課程,讓大家更加認識一些路邊的植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可能被遺棄在角落裡,等待著下一個使命。【棧戀棧練】團隊便是這些廢棄資源的「再生之手」,他們利用巧思和雙手,將「棧板」轉化為功能多樣且美觀的作品。
寶藏巖聚落臨萬盛溪畔、逐公館區西南側的小觀音山坡而建,因山中一座名為寶藏巖觀音寺而得名。解嚴後由於軍事管制的取消,寶藏巖聚落人口開始快速增加,雖緊鄰熱鬧繁華的公館商圈區,但卻自成一個世界,意外的保留住這片豐富生態。
萬華社區小學作為一個在地耕耘的社區學習品牌,除了透過營隊活動、走讀導覽等方式,凝聚社區力量,讓更多民眾了解萬華的人文歷史,也關注在地環境與社會永續。
去年起,萬華社區小學申請了台北市都更處的Open Green!打開綠計畫,提出「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 的概念,嘗試在糖廍文化園區內打造一片生態園圃,串聯關注綠生活議題的社群網絡。
原為中央通訊社的職工宿舍的師大古風里龍泉宿舍,隨著社員們逐漸年老,空間也跟著被閒置遺忘。在地方里長的爭取下,取得使用權,並邀請經營里內「古風小白屋」的單位進駐,從此,打開了圍牆後的芒果香草園,成為萬里飄香的社區廚房。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為新北市府青年社會住宅計畫中的新形態空間實驗計畫,以「分享」為核心理念,希望透過「揪伴計畫」及「駐一起計畫」,鼓勵民眾自主於空間中舉辦各種共享活動,讓空間成為創造人與物自然交流媒介。
不少空間因為土地開發後未進行生態補償,不但降低原生物種多樣性,更是散發出一股生人勿近的氣息,「原生植物推廣好夥伴」計畫即是邀請居民,以行動移除入侵植物,同時也找回人與在地生態的連結。
「鄉野」文化逐漸消逝時,反而在思慕鄉間體驗的城市裡,被重建起來!
台灣大學附近、佔地4頃左右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不只是珍貴的綠點,久而久之竟成為客家耆老的心靈寄託。城市綠洲不只用來比喻「都市中難得的綠點」,心裡對消逝中的文化、生活氣息的懷念,那份珍視之情,也是一種發現綠洲的概念。
太平國小裡,2021年遇到一個困難:一株老樟樹底下的園圃因為照不到陽光,植物都種不起來,為此一個在這個有百年悠久歷史的校園裡,打造完整森林生態系的夢想因此誕生!
2019年雙連捷運站附近無意間挖出一道寬約1.8公尺的水溝,當地耆老依稀記得這水溝有百年歷史,從那個確信的當下,社區發生了一連串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