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實踐永續生活 – 芒果香草園

芒果香草園以「開放共享、世代共融、永續生活」為核心理念,致力於打造友善長者的社區空間。透過長者共餐、手作課程與社群活動,促進鄰里交流,讓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相連。
芒果香草園以「開放共享、世代共融、永續生活」為核心理念,致力於打造友善長者的社區空間。透過長者共餐、手作課程與社群活動,促進鄰里交流,讓人與人之間更緊密相連。
原本被嫌棄的角落,透過巧思,成為人人喜愛的秘密基地,不起眼的後巷如何變身成為網美打卡點,植物、盆器交流 (帶來你多餘的或帶走你需要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可能被遺棄在角落裡,等待著下一個使命。【棧戀棧練】團隊便是這些廢棄資源的「再生之手」,他們利用巧思和雙手,將「棧板」轉化為功能多樣且美觀的作品。
為了喚起古早台灣人惜物愛物的精神,在市定古蹟「仁安醫院」裡開辦了老時尚俱樂部,帶著對編織有興趣的社區婦女學習針線活。希望學到縫縫、車衣技巧的人可以利用習得的手藝,將遺棄的衣物轉化新生,減緩衣料的浪費,同時也想透過這個行動帶人一起同樂,甚至促成家人的互動,展開更多對話
林慧雯老師帶領一群弱勢婦女在南萬華的一碼村,以針線確立自己的價值,同時努力地建置綠色供應鍊,期盼在大量衣服被遺棄的快時尚潮流裡,可稍稍減緩衣料浪費的速度。
寶藏巖聚落臨萬盛溪畔、逐公館區西南側的小觀音山坡而建,因山中一座名為寶藏巖觀音寺而得名。解嚴後由於軍事管制的取消,寶藏巖聚落人口開始快速增加,雖緊鄰熱鬧繁華的公館商圈區,但卻自成一個世界,意外的保留住這片豐富生態。
萬華社區小學作為一個在地耕耘的社區學習品牌,除了透過營隊活動、走讀導覽等方式,凝聚社區力量,讓更多民眾了解萬華的人文歷史,也關注在地環境與社會永續。
去年起,萬華社區小學申請了台北市都更處的Open Green!打開綠計畫,提出「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 的概念,嘗試在糖廍文化園區內打造一片生態園圃,串聯關注綠生活議題的社群網絡。
說到吃剩的食物或過期的食材,你會如何處理呢?利用地瓜葉染出美麗方巾、將吃剩的果皮做成洗潔液、蒐集居家廚餘變身沃土,甚至在一個盆栽完成生物自體循環,原來「剩食們」的下半輩子還有這些可能嗎?
原為中央通訊社的職工宿舍的師大古風里龍泉宿舍,隨著社員們逐漸年老,空間也跟著被閒置遺忘。在地方里長的爭取下,取得使用權,並邀請經營里內「古風小白屋」的單位進駐,從此,打開了圍牆後的芒果香草園,成為萬里飄香的社區廚房。
位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一旁的海砂屋社區「新隆國宅」,近年來因為都更議題幾家歡樂幾家愁。搬家,要去哪?不搬家,如何留下?在難解的問題間游走,生活還是要繼續過,看看基層小民在這處號稱台北市最大海砂屋國宅內,如何惜物、惜福,也在這之間反思人與人間的關係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