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衣服不再只是用完即丟,生活也不再只是匆匆流過。」
在老時尚,大家聚在一起縫舊衣、聊生活,氣氛就像老朋友聚會。這不只是減碳的行動,更像一場日常的練習——學著珍惜、慢下來,也學著重新看見彼此!
總是在電視上看到那種畫面:老師傅的手,在年輕人的手上覆蓋著,一針一線地教著什麼古老的手藝。那種溫度,那種傳承,總讓人有種暖暖的感動。
其實想想,每個人的媽媽阿嬤,都有些什麼拿手的活兒。以前的女人啊,很多都會針線,不管是小時候家裡教的,還是年輕時打拼學來的。千百年來,女紅就是這樣一代傳一代的,直到後來學校教育取而代之,這些手藝才慢慢從年輕人的世界裡消失了。
維尼老師原本在成衣業工作,看著工廠裡一批一批的衣料被浪費掉,尤其這幾年「快時尚」興起,有些衣服甚至還沒上架就注定要被丟棄,實在太可惜了。
她想起以前台灣人惜物愛物的精神,於是在市定古蹟「仁安醫院」裡開了個「老時尚聚樂部」。想法很簡單,就是帶著對縫紉有興趣的社區婦女,重新拿起針線,讓那些被遺棄的衣物有機會重新活過來。不只是減少浪費,更希望透過這樣的聚會,讓大家一起同樂,也許還能促成家人之間更多的對話。

抵抗快時尚,重拾媽媽們惜物的心
還記得那個愛斯基摩人女性縫雪靴的廣告嗎?一雙能保暖的靴子有多珍貴。以前的女人不只要張羅吃的,也要會針線活,為家人做衣服補衣服,但這項技藝卻常常被忽略。
從光復初期到80年代,很多婦女投入紡織業賺錢。就算沒走縫紉這條路,上一代的女人也多少會點家政,用針線為丈夫、孩子補破洞,省下換新衣的錢。
以前女紅是代代相傳的技藝,但到了現代,很多人不再重視了。學校的家政課也變得可有可無,年輕女孩不會也不想學。原本媽媽們可以透過女紅跟孩子有共同話題,如今針線卻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維尼老師希望大家重新看見傳承女紅的價值,把針線技藝帶回生活,也帶回家庭裡。

傳授改造舊衣的能力,散播淨零減碳的種子
2019年「老時尚聚樂部」在仁安醫院創立時,維尼老師沒抱太大期待。畢竟她能給的就是縫紉技能,沒什麼預算做吸引人的活動。
沒想到,仁安醫院裡的志工淑卿姐本身就在做成衣布料、扣子拉鍊的生意,對縫紉很有興趣,再加上她的同學,很快就有了兩個學員。從那時開始,「老時尚聚樂部」就這樣順利地開班了,帶著仁安醫院附近對縫紉有興趣的人學習。
林慧雯希望把縫紉技藝盡量傳播出去。當一個班的學員手藝日漸成熟時,就鼓勵他們去其他社區教室當種子教師,像展店一樣,把「老時尚」的精神慢慢擴大。具備改造舊衣能力的人越多,就越能減緩這個世界對新衣服的需求,也能減少碳排放。
「每年大約有兩億三千件衣服被丟掉,大概每人每年丟10件衣服。」林慧雯說。很多人不知道,成衣產業其實已經是第二大污染產業,因為許多衣物纖維的材料──聚酯纖維,就是保特瓶的兄弟姊妹。
共做的價值,針線修補家庭關係
「老時尚」的理念不只為了地球,也為了社區。加入的學員們除了學縫紉,從中得到學習的樂趣,彼此之間也會閒話家常,聊心事或吐苦水。那些以前學過縫紉的媽媽,在一針一線中也喚醒了年輕時的記憶。
最讓林慧雯印象深刻的是一對祖孫。小朋友在家都不跟阿嬤說話,覺得阿嬤很嘮叨。到了縫紉班,兩人才開始對話,讓阿嬤感到非常欣慰。沒想到學興趣的同時,還能修補跟孫子的關係。
還有一位阿嬤,動手做東西時會變得非常專注。後來才知道,她的孫女要求她做個水壺提帶。為了滿足小孫女的願望,阿嬤聚精會神地縫製,在這個過程中脾氣竟然變好了。
這就是共做的價值吧。不只讓舊衣布料重獲新生,也是一種關係的修補。

也許你也可以試試看,拿起針線,不只是為了環保,而是為了那些被遺忘的溫暖。找個社區課程,或者就從家裡的舊衣服開始,一針一線地,讓生活多一點手作的溫度。
文 / 余宗翰 | 編輯 / 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