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文化村位於公館商圈旁,依小觀音山而建,曾是軍事管制區,後形成聚落 。面臨拆遷危機後,轉型為共生聚落和國際藝術村 。寶村柑仔店成為社區中心,促進居民交流 。聚落推動耕種、共食等活動,並舉辦惜食減碳、食農教育等,展現與自然共生的綠色生活 。寶藏巖的轉變,體現了都市中淨零綠生活的可能性 。
你是否曾經,在城市的繁忙節奏中,渴望一隅能讓人喘息的角落,一個能重新連結土地與回憶的地方?在台北市熱鬧的公館商圈旁,隱藏著這樣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聚落——寶藏巖文化村。它就像一座時光寶盒,封存著城市的過去,也孕育著與自然共生的未來,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
依山傍水,聚落的時光印記

寶藏巖的歷史,與萬盛溪的流水聲一同綿延。它依著小觀音山的山坡而建,最早是因為山中那座靜謐的寶藏巖觀音寺而得名 。日治時期,這裡曾是軍事重地,留下了高射炮陣地和地下碉堡的痕跡,山腳下的淨水場,則開啟了台北現代化的自來水系統,也就是今日的自來水園區 。
隨著時代更迭,寶藏巖的身份也不斷轉變。國民政府遷台後,許多軍人在此落腳,依山而建的房舍,逐漸形成獨特的聚落樣貌。這裡緊鄰著繁華的公館商圈,卻彷彿是另一個世界,保存了難得的自然生態與人文肌理 。漫步在聚落的巷弄間,那些錯落有致的房舍,蜿蜒的小徑,就像是城市的歷史縮影,緩緩訴說著這裡的故事 。

從保存到共生,聚落的有機更新
然而,這份珍貴的城市記憶,也曾面臨被抹去的危機。1991年,為了都市更新,寶藏巖差點被全面拆除,因為當時這裡的房舍,多半是未經合法程序興建的 。所幸,居民、社運人士和文史團體挺身而出,展開了一場聚落保存運動。經過多次的溝通與協商,寶藏巖終於找到了新的定位——共生聚落、國際藝術村 。
這是一個不容易的轉變,卻也為寶藏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部分居民選擇留下,與藝術家、藝文團體共同生活,激盪出多元的火花。2009年,寶藏巖共生聚落正式啟用,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也開始營運,透過「藝、居共構」的方式,讓這個獨特的空間得以活化保存,並持續有機發展 。

寶村柑仔店,溫暖的社區心臟
在寶藏巖的轉型過程中,「人」的角色始終是最重要的。2015年,在台北市寶藏巖文化村協會和第二代居民的努力下,「寶村柑仔店」溫馨開幕 。這間小小的柑仔店,不僅滿足了居民的日常所需,更成為社區的中心,扮演著互助、交流的重要角色 。
柑仔店裡,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居民們在這裡分享生活點滴,交換街坊消息,柑仔店就像一顆溫暖的心臟,聯繫著彼此的情感 。在這裡,你可以找到熟悉的古早味零食,也能品嚐到居民親手製作的家常菜,草仔粿、炒米粉、蘿蔔糕、茶葉蛋、酸梅湯,每一道都是家的味道,土地的滋味 。

在藝術村裡,找回田園生活的記憶
寶藏巖的生命力,不僅來自於人與人的連結,更來自於人與土地的互動。柑仔店前,原本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後來,居民們將它改造成了小小的農園,種植蔬菜,養雞,讓這片土地重新煥發出綠意 。
這片農園,不僅為聚落增添了田園風光,也成為食農教育的場域。居民們在這裡分享種植的樂趣,體驗農作的辛勞,重新找回與土地的連結。
近年來,寶藏巖還舉辦了許多惜食減碳、在地生活體驗等活動,希望將這份與自然共生的美好,分享給更多的人 。


淨零生活,從寶藏巖出發
寶藏巖的故事,也讓我們看見了「淨零綠生活」的無限可能。透過聚落的保存與活化,我們學習尊重自然,珍惜資源;透過柑仔店的經營與社區互助,我們建立人與人之間緊密的連結;透過農園的耕作與食農教育,我們找回與土地共生的智慧。
「淨零綠生活」,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實踐的生活態度。寶藏巖就像一個小小的實驗場,讓我們看見,即使在都市中,也能擁抱自然,創造永續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也渴望在城市中尋找一處能讓心靈休憩的角落,如果你也想體驗與自然共生的美好,不妨找個時間,來寶藏巖走走吧。在這裡,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如此豐富,如此溫暖,如此充滿希望。
延伸閱讀
※ 寶藏巖文化村 – 藝術進駐,聚落共生
文字 / 攝影 | 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