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不是垃圾場,只是「回憶」有點多?從「清」理,開始我的淨零生活!

捨不得丟?其實是回憶太多。「捨離」不是丟感情,而是找回生活主控權。學會放手,家更清爽,心也輕盈。讓舊物有新歸屬,是減少浪費、實踐淨零生活的第一步!文中整理多個分享平台,陪你一起溫柔斷捨離。
捨不得丟?其實是回憶太多。「捨離」不是丟感情,而是找回生活主控權。學會放手,家更清爽,心也輕盈。讓舊物有新歸屬,是減少浪費、實踐淨零生活的第一步!文中整理多個分享平台,陪你一起溫柔斷捨離。
還記得小時候,跟鄰居借醬油、借工具的那些時光嗎?長大後,住在都市叢林裡,我們是不是漸漸忘記了那份人情味?
其實,「借」不只是一種互助,更是一種信任的連結!
有些事情,看似微不足道,卻深藏智慧。
像是媽媽提著菜籃走進市場、挑著當季蔬果的那一刻,孩子悄悄學會了選擇,也學會了感謝。這不是教條,是一種溫柔的傳承。
當一座城市擁有完善的堆肥系統,便意味著現有廢棄物中有一大部分將不再是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而是極具環境價值與環保潛力的有機資材。同時,社區型堆肥也創造人群交往的機會與場域,是未來韌性社區的關鍵角色。
共耕食代是一個致力於推動都市農耕永續循環綠生活的青創團隊,以都市農耕、食農教育為發展核心,匯聚老中青幼,在自家陽台屋頂耕種農作物,居家廚餘成沃土、串連起社區社群微循環型經濟,打破都市藩籬,促進人際交流,建立綠色共好的生活圈。
編按:本文作者為113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原生植物推廣好夥伴」的提案人,再進行一系列的原生植物推廣、外來種移除過程中,發現參與的夥伴大多對植物不甚瞭解,擔心誤除而降低參與意願,因此辦理了「植物偵探速成班」課程,讓大家更加認識一些路邊的植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可能被遺棄在角落裡,等待著下一個使命。【棧戀棧練】團隊便是這些廢棄資源的「再生之手」,他們利用巧思和雙手,將「棧板」轉化為功能多樣且美觀的作品。
寶藏巖文化村位於公館商圈旁,依小觀音山而建,曾是軍事管制區,後形成聚落 。面臨拆遷危機後,轉型為共生聚落和國際藝術村 。寶村柑仔店成為社區中心,促進居民交流 。聚落推動耕種、共食等活動,並舉辦惜食減碳、食農教育等,展現與自然共生的綠色生活 。寶藏巖的轉變,體現了都市中淨零綠生活的可能性 。
位於萬華糖廍文化園區的「萬華社區小學」,一個由社區規劃師陳德君創立的共享空間。它透過多元活動凝聚社區力量,推廣萬華文化與在地連結。近年更積極推動「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計畫,打造生態園圃,不僅串聯綠生活社群,更成為居民與遊客共享、探索的開放空間,創造出意想不到的互動與樂趣,展現了社區營造的蓬勃生命力。
原為中央通訊社的職工宿舍的師大古風里龍泉宿舍,隨著社員們逐漸年老,空間也跟著被閒置遺忘。在地方里長的爭取下,取得使用權,並邀請經營里內「古風小白屋」的單位進駐,從此,打開了圍牆後的芒果香草園,成為萬里飄香的社區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