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動手作,讓生活更有溫度、更美好 – 棧戀棧練

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可能被遺棄在角落裡,等待著下一個使命。【棧戀棧練】團隊便是這些廢棄資源的「再生之手」,他們利用巧思和雙手,將「棧板」轉化為功能多樣且美觀的作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源可能被遺棄在角落裡,等待著下一個使命。【棧戀棧練】團隊便是這些廢棄資源的「再生之手」,他們利用巧思和雙手,將「棧板」轉化為功能多樣且美觀的作品。
說到吃剩的食物或過期的食材,你會如何處理呢?利用地瓜葉染出美麗方巾、將吃剩的果皮做成洗潔液、蒐集居家廚餘變身沃土,甚至在一個盆栽完成生物自體循環,原來「剩食們」的下半輩子還有這些可能嗎?
「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為新北市府青年社會住宅計畫中的新形態空間實驗計畫,以「分享」為核心理念,希望透過「揪伴計畫」及「駐一起計畫」,鼓勵民眾自主於空間中舉辦各種共享活動,讓空間成為創造人與物自然交流媒介。
廢棄棧板打造省水植栽箱,種植香草香料作物。小小畸零地面運用落葉、廚餘、腐朽棧板、廢紙箱以及堆肥腐植質等廢棄循環資材,打造彭湃的肥滋滋菜田。
種子也有記憶?透過「藏種於農」延續記憶、增加種子多樣性。農業其實起源自城市,在匯聚各方物資的交通結點或聚落,當地人在保存穀物等種子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選擇能在當地生長且味道不錯的蔬果與穀物,就此漸漸發展出農業。
「鄉野」文化逐漸消逝時,反而在思慕鄉間體驗的城市裡,被重建起來!
台灣大學附近、佔地4頃左右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不只是珍貴的綠點,久而久之竟成為客家耆老的心靈寄託。城市綠洲不只用來比喻「都市中難得的綠點」,心裡對消逝中的文化、生活氣息的懷念,那份珍視之情,也是一種發現綠洲的概念。
太平國小裡,2021年遇到一個困難:一株老樟樹底下的園圃因為照不到陽光,植物都種不起來,為此一個在這個有百年悠久歷史的校園裡,打造完整森林生態系的夢想因此誕生!
寶藏巖不只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特色,更是許多人曾經的家。未來寶村人在這獨特歷史背景的地方,致力推動社區教育與共生價值,將長輩遺留下來的文化特色傳承給下一代,延續這座城市的時代記憶。
協助婦女兼顧工作與家庭策動零工合作經濟、以食農教育推廣在地食文化、支持友善耕作的台灣小農、好食材全利用剩食加工循環再生、居家廚餘成沃土、串連起社區社群循環經濟。
小小的屋頂有各種可能,有人種田、有人栽花,也有大樹矗立在老屋上的奇觀,看似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在人均可用空間少得可憐的台北,屋頂是值得大家好好經營的「我們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