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那些被遺忘的物件,找到新的歸宿!

「厝邊MyNeighbor」不僅讓物品找到新家,更默默累積你的「減少碳績效」!每一次成功交易,都為地球減少一份負擔,讓你隨手的分享變得意義非凡。
「厝邊MyNeighbor」不僅讓物品找到新家,更默默累積你的「減少碳績效」!每一次成功交易,都為地球減少一份負擔,讓你隨手的分享變得意義非凡。
我們創造的不只是空間,還有一段城市被遺忘的時間。
在萬華的大水溝二手屋,老家具、舊電器與多元背景的夥伴們,在這裡被慢慢修好,也慢慢重新相信:修復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對未來的溫柔實踐。
頭城農場位於宜蘭縣頭城鎮,佔地廣闊,環境優美,結合自然生態、農業體驗與休閒旅遊,提供遊客豐富多元的活動。農場秉持「向大地學知識、向萬物交朋友」的理念,推動有機農業與環境友善耕作,讓旅客在親近自然的同時,學習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在老時尚,有人為了小孫女縫提袋,有人因為縫紉課,終於和阿嬤說上幾句話。手在動,心也跟著柔軟了起來。縫的不是衣服,是關係,也是一種對生活的重新編織。
一群弱勢婦女在南萬華的一碼村,以針線確立自己的價值,同時努力地建置綠色供應鍊,期盼在大量衣服被遺棄的快時尚潮流裡,可稍稍減緩衣料浪費的速度。
寶藏巖文化村位於公館商圈旁,依小觀音山而建,曾是軍事管制區,後形成聚落 。面臨拆遷危機後,轉型為共生聚落和國際藝術村 。寶村柑仔店成為社區中心,促進居民交流 。聚落推動耕種、共食等活動,並舉辦惜食減碳、食農教育等,展現與自然共生的綠色生活 。寶藏巖的轉變,體現了都市中淨零綠生活的可能性 。
位於萬華糖廍文化園區的「萬華社區小學」,一個由社區規劃師陳德君創立的共享空間。它透過多元活動凝聚社區力量,推廣萬華文化與在地連結。近年更積極推動「萬華糖廍ESG可食地景」計畫,打造生態園圃,不僅串聯綠生活社群,更成為居民與遊客共享、探索的開放空間,創造出意想不到的互動與樂趣,展現了社區營造的蓬勃生命力。
說到吃剩的食物或過期的食材,你會如何處理呢?利用地瓜葉染出美麗方巾、將吃剩的果皮做成洗潔液、蒐集居家廚餘變身沃土,甚至在一個盆栽完成生物自體循環,原來「剩食們」的下半輩子還有這些可能嗎?
原為中央通訊社的職工宿舍的師大古風里龍泉宿舍,隨著社員們逐漸年老,空間也跟著被閒置遺忘。在地方里長的爭取下,取得使用權,並邀請經營里內「古風小白屋」的單位進駐,從此,打開了圍牆後的芒果香草園,成為萬里飄香的社區廚房。
位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一旁的海砂屋社區「新隆國宅」,近年來因為都更議題幾家歡樂幾家愁。搬家,要去哪?不搬家,如何留下?在難解的問題間游走,生活還是要繼續過,看看基層小民在這處號稱台北市最大海砂屋國宅內,如何惜物、惜福,也在這之間反思人與人間的關係存續。